2020 練著太極 找著「胯」-台中武道舘-陳俊龍

回覆文章
michelle
道場長
文章: 3068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31, 2007 12:07 am
來自: 台灣台中

2020 練著太極 找著「胯」-台中武道舘-陳俊龍

文章 michelle »

20201029台中太極.JPG
  書上有云:太極主宰於腰。以前練習太極拳時,認為它講的是腰椎,後來一路練下來才發現其實指的是身體腰椎以下、大腿以上的中間部位,就是「胯」。而習拳又以練胯作為樞紐,我們單從台語的俗稱「練裙頭」就能得知練拳就是要練胯,這並非太極拳獨有,許多的內、外家拳術都是如此,只是練法及要求有所差異罷了!又有一句話說:教拳不教胯,教胯師父怕。由此可知我們家的師父有多厲害,不怕教胯,只怕徒兒學不會。同學們加油,難得遇到好師父!努力給他練下去就對了!

結構
  胯即是整個骨盆,骨盆是由後方的骶骨、尾骨(脊柱最下面的兩塊骨頭一薦骨及尾骨)連結左右兩髖骨(髂骨、恥骨及坐骨所組成)及股骨(大腿骨)所組成的,其中由四個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恥骨聯合、髖關節)把它們連結起來的一個「三腳鼎」的結構,它是軀幹與下肢的連接處,不僅要承受上半身的重力,又要主導下肢的運動及周身平衡,更要調節下肢傳遞回來的反作用力,主導著力量傳遞、重心平衡及發力的作用。可謂是身軀活動的樞紐。一般人除了產婦之外,其腰骶關節、骶髂關節及恥骨聯合的活動範圍極小,所謂的練胯,基本上就是要把這三個關節再加上髖關節給練活、練實,往外與脊柱及周身其他關節的協調性整合起來,往內練丹田之氣、渾圓之力,充實精、氣、神。

收尾閭
  將薦骨、尾骨向下拉緊旋住,使腰骶關節與腰椎關節一節一節的拉開、拉直,讓腰部以下的脊柱成為一條直線,即命門( 腰椎第二、三節間的穴位)飽滿的狀態,此為「立身中正」的首要步驟。收尾閭會使身體的重心下沉到腳根,其主要目的是能讓上半身與下半身實實在在的連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要練到當上半身受到外力衝擊時,身體的結構也不會在腰隙間被斷開,即緊守住「命門飽滿」的狀態。太極身是桶,不像葫蘆有腰身,是屬於中下部位較廣的型態。太極沒有腰,所以練太極折胯不彎腰,所有下蹲下沉的架子都是要求折胯、屈膝、收尾閭、背向上拉直的狀態。

收胯
  將胯根(股骨頭)向上朝身體內收束,腹部會跟著一起縮緊,能使身與腿的連結更加緊密。剛開始練習時很難感受及使用相關的肌群,可以去體驗在爛泥田裏走路的感覺,每走一步都得確實地把腳向上收入胯內,不然腳很難提的起來,更走不出去。當坐著做收胯時,坐骨會離開椅面,同時腹部會往上收緊並且帶動身軀向上拉直。太極拳的提腿動作都是如此,如提膝蹬腿:收胯→提膝→大腿肌向內收→腳根向前蹬。在做基本功仰撐的時候,第一個要求就是把雙腳的胯根狠狠地收進肚子裡,這樣命門才能牢牢地貼住地板。

開胯
  先收住尾閭使命門飽滿,固定好脊柱,再將兩胯根左右相對向外撐開,此時會把骶髂關節、髖關節及恥骨聯合都向外撐張開來。做此動作時,可以想像骨盆內的中心有一顆懸浮球,不斷的充氣脹大,由中心向外脹開到充滿整個骨盆腔,甚至超出身體之外!有一個重點:一定要先收好尾閭!此乃定位亦是氣口,勉強行之恐會成為形不完整、隨波漂浮的無根消氣球。開胯時要有勻撐的意念,這是「掤」勁的根源,透過胯的勻撐、提拔脊柱及四正的完整,來實踐身上的太極母勁。

推胯
  收尾閭,再將胯根與膝蓋往相同的方向向前推住,此時鼠蹊部及大腿前側的肌筋膜會往上撐張開來,並帶動骨盆向上轉,膝關節的力量也會同時向上,重心落在湧泉,卻得以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向上。此能接身上外來之力下行入地,亦能接地之力上行。太極步的第三個動作:胯根微向前推→帶動重心的腳往上提→帶動骨盆向上轉→帶動另一支腳向上提。剛開始當胯根推到定位時,會有一種像卡榫卡住的感覺,上撐之力會傳到背脊,但肚子會往前凸出去,此時只要再收一次尾閭即可。曾在網路上看到詠春拳宗師葉問練拳的影片,可以觀察到他都是推著胯在練拳,真的是「練裙頭」。

  據悉大部份人類的頭腦開發都不到百分之十,而在我看來可能連身體的開發也是極少,光身上一個「胯」就有找不完的東西。所謂:氣生於丹田,力走於骨,而要練內三合的「氣與力合」看來還是得從胯下手才是,這也難怪古人會認為胯是習武練拳的主宰啊!
回覆文章

回到「太極拳學習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