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 李小龍 

回覆文章
michelle
道場長
文章: 3068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31, 2007 12:07 am
來自: 台灣台中

截拳道 李小龍 

文章 michelle »

  李小龍,一九四0年生於三藩市唐人街東華醫院,父親(是粵劇名丑生李海泉)適時於美國巡迴演出,則替子取名為振藩,有揚名海外之意。

  而「小龍」這個名字,據說是漫畫家袁步雲找他拍《細路祥》,某日路經廟街偶聞賣藝者「大龍生小龍,行運一條龍」招徠聲,靈機一動所取的名字。又據說李小龍很喜歡「龍」這個字,因為它蘊含了中國男性、神秘、威猛的意義;代表了中國的圖騰,一種不可侵犯的禁忌。然而,李小龍亦真如其名,成為中國影壇中不可攻破的神話,更是外國人眼中,「中國功夫」的同義詞。

  從小在香港影劇圈長大的李小龍,童年就參加一些影片的演出,如《金門女》(1964)、《細路祥》、《人之初》、《孤星血淚》、《富貴浮雲》等。此後,他在《雷雨》中演過周沖,在《人海孤鴻》主演阿三。長成之後,由於喜與人爭鬥,家人便將他送往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哲學、心理學。他一面讀書一面習武,並自設振藩武術館收徒授藝。一九六四年,他參加美國加州舉行的「萬國空手道競賽」後,被霍士影片公司邀請當武術指導,參加了《盲人追凶》、《丑聞喋血》與電影劇《青蜂俠》的演出。由於他無法接受只是在《青蜂俠》中扮演一名專門負責打鬥的「特技人」式的角色,所以決定回香港演電影,期盼闖出一番新天地。

  一九七0年,李小龍回香港拍《唐山大兄》時,粵語片正陷於低潮,幾乎停止生產。他替羅維拍《唐山大兄》及《精武門》(1972),原版都是國語對白,後來嘉禾重新發行才配上粵語。在此形勢下,李小龍憑藉著一身好武藝與個人銀幕魅力,不僅在七十年代初期掀起一股電影熱潮,將觀眾拉回戲院中,讓衰退的香港電影工業重新找到一線生機,使嘉禾公司奠定基礎;亦使「功夫片」復甦,賦予新的面貌與活力。他的電影也身價百倍,轟動了全球,讓人們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美、日等國紛紛前來香港簽約合拍功夫片,使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夢想成真。

  一九七二年,李小龍與嘉禾公司合組協和公司,自編自導自演一部名為《猛龍過江》的影片。他在影片中主演一個從香港到羅馬發展的青年唐龍。唐龍為維護當地華人開設的餐館免於黑道欺壓,與他們展開一連串的搏鬥,最終取得勝利。本片在台灣放映,創有史以來的最高票房記錄,並獲得第十一屆金馬獎的優等劇情片獎。

  同年,李小龍被美國著名武術雜誌《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這源始於李小龍在美國時,集東西方拳道之優點所創的「截拳道」。截拳道是以速度、勁力進攻為主,先發制人、具有高度靈活性的一套拳法,李小龍希望藉此來證明截拳道(及中國功夫)比風靡歐美的日本空手道更為優秀。

  只可惜他於一九七三年出人意料地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三歲,這使中國武俠電影受到嚴重的挫折與打擊,剛剛邁向世界的第一步,第二步就因李小龍的逝世而難以邁出。武俠電影的高潮也隨之漸趨平伏。而香港電影研究專家石琪先生指出:『李小龍之死,無疑是香港影壇一大損失,不過當時香港人已不必要「打外國人」來爭取自信,而是有了自信,對本土產生了更大的認同,即「回歸傳統,發掘新趣」。』

  在電影銀幕形象上,李小龍被塑造成在平日生活中,不善言詞,羞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具有拙樸淳厚的氣質,。在《唐山大兄》中,他飾演一位單純又率直,從大陸到泰國發展的青年陳朝安。對於同儕的誤會,他手足無措;面對愛情,他不知如何表達;對於別人的稱讚,他容易得意忘形。這樣的形象在《猛龍過江》中同樣表現了出來。因此,李小龍必須透過打鬥突顯出他在整個社群中所佔有的重要性,為自己與社群建立自信心。如此一來,打鬥場面成為李小龍電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亦成為李小龍展現男性身體的最佳機會。

  在李小龍電影中,特定的敘事結構讓打鬥與武力合理化。在《唐山大兄》中,所對抗的是走私販毒、壓榨勞工的資產階級;在《猛龍過江》中,他為黑幫所欺壓的同儕報不平;在《精武門》中,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均顯示出二元對立的價值系統:無產階級/資產階級;正義/邪惡;內/外。藉由一連串的意識形態聯結,李小龍成為被統治階級、正義的一方,與代表邪惡的另一方搏鬥。所以,在李小龍所飾演的電影中武力是解決所有衝突最好的方法。

  李小龍人生的轉捩轉,同時也標誌著香港功夫片的重要轉捩點。他自創迅捷俐落的「截拳道」及豐富多變的招式,令他的功夫片揚威中外,自己則成為世界巨星。雖然逝世已二十幾載,但模仿者不計其數。招式可以模仿,他的魅力卻已隨著他的靈魂昇華,成為另一個神話。

註:以上資料摘自各武術網站
回覆文章

回到「傳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