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三階九層訓練方法

各太極拳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回覆文章
GM_Lin
Site Admin
文章: 271
註冊時間: 週日 9月 02, 2007 9:44 pm

楊氏太極拳三階九層訓練方法

文章 GM_Lin »

吳永霖

楊氏太極拳習練的人不少,知曉其深入系統習練的人恐怕不多。鄭曼青(1901----1975)先生是幸運的。鄭先生出生於中醫世家,亦以中醫為業。他因治好了楊澄甫(1883----1936)夫人的疾病,而得楊先生的楊氏太極拳真傳。鄭先生是讀書人,他一邊學,一邊將楊先生所傳授的太極拳訓練方法記錄下來。筆者於1961年在上海有幸抄得此文。今整理之,以供後學者參考。

楊氏太極拳之訓練方法可分天、地、人三階,每階三層,逐步訓練而成。



人階訓練


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分三層。


第一層

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能舒則自然活血,其法以舒腕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柔而漸進,皆以曲中求直,厥(jue)形為圓。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陷有凹凸也不可。以舒筋之中指尖為止。此為人階第一層。


第二層

自胯至踵之舒筋法:其理同上,其不同者,有輕重虛實之別。足為能載全身重量,與手之舉動輕便異。常人之足從不注意虛實。普通拳家,亦聽便而已。唯練習太極拳者須將體重付於一足。兩足時互易之,又不許用力。自胯至膝至踵具要鬆柔。其力量是在足心,而受於地。足要分虛實,手亦如此。其不同者,如右足實,左手要實,為一貫之動,反之亦然。違此道則為雙重。此為人階二層。


第三層

自尾閭至頂舒筋法:其理同上。唯脊為多節之主骨。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脊之要柔可見矣。脊柔筋使然。其要在尾閭中正,及頂頭懸耳。此為人階三層。



地階訓練


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分三層。


第一層

氣沉丹田:氣沉丹田為練氣之初基。丹田位於腹中,臍下一寸三分,近臍而去脊較遠。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守,稍使逗留,久之漸能宿氣。日積月累,直養無害,末可量也。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牽強。初學沉氣不易,其法:肩稍沉,肘稍墜,則氣可引至胃脘,胸微陷(含胸),背微弓(拔背),則氣可沉至丹田矣。反此,心驟進即逆上,勢必聳肩掀肺,易出毛病。此為地階一層。


第二層

氣達四肢:氣沉丹田之後,似可由心驅遣,便使氣至胯至膝至踵。此即所謂:「聖人之息以踵」。複至肩至肘至腕,四肢關節具開。然後下可達乎湧泉,上可行乎勞宮,以至於中指尖。即拳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可以從事矣。此為地階二層。


第三層

通三關:越尾閭達泥丸,此謂通三關,亦即河車倒運。然越尾閭最難。氣沉丹田,待功純火候到,不期然而然,自然越過尾閭,不可絲毫勉強,不然便落虛妄而致病。要慎之又慎,需證諸師友為妥。越過尾閭,複衝開夾脊,度玉枕,達泥丸,亦若是。此為入門,則駸駸(qīn qīn)近乎道矣。延年去病未事矣。此為地階三層。



天階訓練


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分三層。


第一層

聽勁:何謂聽,又謂能聽,須細審之。勁與力大異。秘傳謂勁由於筋,力由於骨,至哉言乎。近世學者,盲從至死,而終不知勁之為用,可謂浩嘆。勁之為勁,其由於筋至柔,有彈力耳。唯柔乃能與對手粘連相隨,能粘連則我之氣與彼之氣相接觸,欲測其氣之動靜變化,故曰聽。即拳論所謂彼動,我先動之機。此為天階一層。


第二層

懂勁:懂勁與聽勁有其功夫上的深淺精粗之別。彼微動,我可聽而得之。我先動,則懂而後能之。得機得勢在我不在彼,此乃由淺入深矣。至於精粗難言矣。秘傳為彼微動,我聽而知之。然微動易測,未動難知。苟能與微動,聽而知之,其庶乎階級神明矣。曰:無他,其由於筋脈膜膈。其勁有四:曰防禦,曰潛藏,曰將發,曰撤擊。能收縮骨節曰筋,能迴圈血液曰脈。膜在肌肉間,裹筋與骨及臟腑皆有之。膈,肝膈也。氣由於筋,不失常態。知其欲防禦,由於脈。知其欲潛藏而生變化,由於膜。將充溢於表。知其將發秘也,由於膈。知其斂氣欲退而撤擊矣。此為動勁之極致。精矣至矣。此為天階二層。


第三層

階級神明:此難言矣。拳論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再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此言甚奇。似視氣,尤若未足重耶。其實不然。氣能得化境而進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謂無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氣已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學者類多,捨近求遠,不知丹田積氣之妙用。氣尤風與水與雲之類。風與水與雲皆能積力。於天地之積氣一是。孟子所謂養浩然正氣,至大至剛則塞乎天地間,即是也。風與水之積力易見,亦易知。唯雲與氣之積力難見,亦難知。有飛機後,始知黑雲中有雷電,觸之必成粉碎,無倖免也,可知矣。至積氣能載天地,更何論矣。神力神速,誠有雷電之意,存乎其間。此之謂階級神明。此為天階三層。



此為太極拳之訓練方法,學者應循序漸進,拾級而上,登峰造極,無難矣。余乃心三丰,宗嶽之心,竟二公未竟之志,興傳統國術。舍此未由,願學者共勉歟。
回覆文章

回到「太極拳經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