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與淵源
三年前,從大學合氣道同袍 賴彥錕的口中,聽聞了有關新竹武少林的合氣道精實訓練模式,不論體術、劍術及基本體能訓練皆與當時所接觸之合氣道協進會系統有所不同,令當時之我備受震撼,忍不住至武少林合氣道場的臉書專頁按讚,同時在心中埋下前往武少林道館朝聖合氣道新世界的想法。數個月前從武少林臉書專頁得知前來台北舉辦合氣道研討會之訊息,又受好友之鼓勵,因而決定參與該次研修來開展己身之合氣道眼界,進而使剛初升二段、在合氣道道路上仍迷惘的我,找出自己一條修行合氣道的路。
二、研修感受與體會
踏入研修場地,更換道服完畢,集合號令下達後,整體學員依照指示排列整齊,並靜默使一天忙亂之心回歸平靜,以平和之心向合氣道始祖及研修會主持 馮士家老師行禮後,正式揭開序幕。本次研修會主要依序探討逆單手抓四方摔、正面打入身摔、雙手抓天地摔及正面打一教等四大技法,並穿插熱身運動之雙手抓轉身法及相關護身動作訓練。在參與研討會的當下,我認為每一支技法或動作都是獨特的、毫無相關的,甚至覺得與我己身所學的差異極大,幾乎找不到共通點。但在會後靜心沉澱下來,仔細思考過後,馮老師主要透過此些技法傳達幾個要點如身體軸心訓練、當身(Atemi)、連結、劍術、取方(Tori)與受方(Uke)之彼此身體感受及相互應對關係等等。上述要點看似簡單,但失去這些要點將使合氣道技法失去靈魂。但沒有個三~五年及精實的訓練,每一要點需做到精確可是難上加難。以下針對己身透過參與本次研修會,對身體軸心訓練、力量的連結、取方與受方之動態平衡關係(含當身、重心控制)等課題之體會進行闡述。
在身體軸心訓練概念部分,其實這名詞對曾練過國術的我並不陌生,但自己一直難以體會,踏入合氣道後,也持續對這個問題存疑,不知如何實現此概念。這次參與研修,經馮老師提點,發現所有技法,甚至廣至武術,前提都須建立身體軸心,使身體不歪斜,才有機會將身體力量傳至心想之處。之前練習逆單手抓轉身法常因未建立身體軸心,導致身體常有直線式運動,因而過度推擠對手,透過該軸心概念之強化,使身體慢慢開始有旋轉圓的概念,使在做技法之直線抵抗情形也減少了不少。
對戰方面,兩人對戰模式一直為合氣道的訓練重點之一,訓練模式又可分為固體訓練及流體訓練,在中央大學雖兩者皆有練習,但是自己在固體訓練如轉身法、坐姿呼吸力養成法常不得其門而入,甚至容易脫手、抗力或使受方無法得到正確的引導。透過研修指導發覺力量的連結為固體訓練之重點,透過力量的連結,將兩人之兩個分離重心合為一個重心,進而感受重心之變化,試圖將受方引導至人體結構脆弱之無法承力處,使受方自然地到達不穩定狀態。而力量的連結在本次研修各技法中皆十分重要,以逆單手抓四方摔為例,不論初始的接手、接續之入身,甚至推及技法之各環節,皆須透過一教手或合氣揚手得以力量連結,才能順利施行技法。
在傳統武術對打及實戰中,敵我攻防概念一直存於各處,而在合氣道即是取方及受方之攻防平衡關係,為一上圓及下圓之整體圓概念。受方非只是一味被取方控制,需有反制、防守、逃脫、阻止追擊等意識。正面打入身摔之受方雖初始受重心控制,但後續護身若無持續遭受威脅,則可逃脫取方控制並阻止追擊;在雙手抓天地摔流體訓練之受方部分,若此時受方未能對取方的天之手進行結構控制,而使取方可改變其他攻擊姿勢,將使受方臉部受創,並喪失使用前滾翻逃脫取方控制之機會。
基於上述攻防平衡關係,顯示受方非一味的配合取方完成技法,即取方若須使穩定的受方產生不穩定行為,則須在適當的時機對受方施展當身。當受方發動認真之初始攻擊或被施作技法之情況下,取方則需針對受方之空門進行有效當身(Atemi),即透過身體重心之前移,使受方不得不對此威脅做出反應,進而露出更多之空門及不穩定,提供取方進行重心控制,使其節節破勢。如正面打技法系列之受方正面打攻擊,取方需先透過當身,將受方之攻擊意念拔除,才做後續動作;逆單手抓四方摔之拔刀斬腰亦為技法行進過程間之當身之一,若受方無即時因應反應,則受重擊。
各合氣道技法均不離破勢、取位,做好此兩步驟,才能進行摔投動作,否則將無法成招。而破勢及取位則與雙方重心之變化息息相關,當受方重心落於身體無法支撐之點,將可造成受方不穩定,達到破勢,並進而取位及摔。在合氣道過程兩人對戰中,非透過雙方直線推擠,而是經由一個跌落的概念完成技法。雙方推擠容易使對方感受力量,重心穩定,需依靠較大之力量才有破勢情形發生。但跌落概念則是透過接手將對手重心浮起,進而容易改變及控制對手之重心,使落於支撐弱處,使可自然發生跌落現象,較不需費力。本次研修技法皆存此概念,如正面打入身摔,取方透過一教接手使受方重心上浮,後續入身持續控制受方重心,使呈現不穩定狀態;正面打一教後方行進過程中亦控制受方之後重心,使受方跌落,而非從頭至尾針對受方手臂之施壓來完成技法。
三、研修感想
本次研修讓我知悉許多合氣道的關鍵觀念,如身體軸心訓練、力量的連結、當身的重要、受方之應有意識、重心控制等等概念。但後學目前雖對部分練習心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生理趕不上心理,除了對自己身體結構及力量傳導仍不甚了解,在重心控制及身體感受方面亦不強烈,自己的身體也未達強壯,仍需花長久時間下去琢磨。雖然知道自己有許多不足,但此次的研修經驗讓我重新認識了合氣道,除了技術上面,禮數、體能也是需注重的,讓原本對合氣道陷入迷惘的我,找到一盞明燈。儘管研修時間有限,沒機會多聽馮老師的課,但相信基於上述大觀念,且不要採取暴力,時時思考合氣道的原理,多與不同之高手交流,相信會慢慢找到自己的合氣道,也感謝武少林團隊帶給我這麼多體會,此行收穫滿滿,希望仍有機會再參與武少林合氣道研修及練習。
2014年_武少林合氣道四大基礎技法_技術分析研討會心得_鄧源昌
武少林合氣道場心得分享區
前往
- 武少林活動公告區
- ↳ 總教練專文
- ↳ 關於武少林
- ↳ 少林專欄
- ↳ 合氣道專欄
- ↳ 武少林活動記錄
- ↳ 武術隨想
- ↳ 武少林資訊
- ↳ 武少林活動公告
- ↳ 武少林行事曆
- ↳ 武少林大事紀
- ↳ 武少林活動故事
- ↳ 劇團演出記錄
- ↳ 比賽研習公告
- ↳ 武術新聞專區
- ↳ 訪客留言
- 合氣道專區
- ↳ 武少林合氣道專區
- ↳ 合氣道筆記
- ↳ 基本動作與觀念
- ↳ 合氣道防身應用技術
- ↳ 合氣道研究
- ↳ 國際段位資訊
- ↳ 合氣道晉段論文
- ↳ 合氣道研討會專區
- ↳ 道祖語錄
- ↳ TOTAL AIKIDO
- ↳ 合氣道技術討論區
- ↳ 合氣道經典文章、人物
- ↳ 合氣道心得
- 太極拳專區
- ↳ 羅漢功
- ↳ 太極推手
- ↳ 太極劍
- ↳ 太極散手
- ↳ 太極桿
- ↳ 武少林太極拳專區
- ↳ 陳景俊太極筆記
- ↳ 太極拳理討論
- ↳ 太極拳經典文章
- ↳ 太極拳技術討論區
- ↳ 太極拳學習心得分享
- ↳ 形意八卦專區
- ↳ 形意拳資料
- ↳ 八卦掌資料
- ↳ 形意拳技術討論區
- ↳ 八卦掌技術討論區
- 少林拳專區
- ↳ 工字伏虎拳
- ↳ 豹形拳
- ↳ 鶴形拳
- ↳ 蛇形拳
- ↳ 遊龍刀
- ↳ 燕青刀
- ↳ 崩步
- ↳ 復興拳
- ↳ 少林拳經典文章
- ↳ 少林拳技術討論區
- ↳ 北少林長拳
- ↳ 螳螂拳
- ↳ 孫臏拳
- ↳ 洪拳
- ↳ 其他少林拳術
- ↳ 少林拳譜、拳經、器械譜、歌訣
- ↳ 少林器械拳譜、歌訣
- ↳ 少林拳學習心得分享
- ↳ 武術隨筆_陳奕廷
- ↳ 武林傳奇
- ↳ 傳奇人物
- ↳ 武林拳術
- ↳ 武林典故
- ↳ 武術影片欣賞
- ↳ 練功專區
- 蹲潛武術劇團
- ↳ 團員留言板
- ↳ 表演暨排練
- ↳ 排練記錄
- ↳ 網站工作
- ↳ 劇團演出劇照
- ↳ 學會活動照片
- ↳ 武少林影片分享
- ↳ 道場練功照片
- ↳ 理監事照片
- ↳ 合氣道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