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

回覆文章
michelle
道場長
文章: 3068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31, 2007 12:07 am
來自: 台灣台中

八極拳

文章 michelle »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

  八極拳發源於河北滄縣東南鄉,離城七、八十華里的孟村一帶,俗稱八極窩。其實此地也是劈掛拳的老家,甚至比以劈掛拳聞名的羅畽還要盛行。在七、八十年以前,八極拳只有在滄縣和滄縣四周的鹽山縣、南皮縣和寧津縣一帶流傳。當地的土名叫巴子拳或鈀子拳,那是因為握拳時五指曲作鈀子形所以得名。也有少數稱其為開門八極拳,或是開門拳的,那是因為八極拳一上手就往人身上闖,撞開對方門戶、破壞對方的重心和平衡,因此而得名。大約在明末清初的時代,門內擅文的人將其改名為今日所用的八極拳。北方巴子和八極都讀去聲,發音很近似,而文字較文雅。到清末,大家只知道八極拳,除了滄縣東南鄉的發源地還使用巴子拳的名稱而外,幾乎沒人知道八極拳的本名原是巴子拳。

八極拳的源流

  巴子拳的創始人和時代均無可考。只有在紀效新書裏記載﹕『古今拳家………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今之有名者。』由八極拳古樸的風格來判斷,它的創始期不會太近代,大約在明朝初年(西元1368年)左右。

  各個八極拳流派拳套的名稱有些許差異,內容不外乎金剛八勢(也有叫八大勢的)、小八極(也叫八極架、死八極、八極小架式、老八極)、大八極(也叫八極大架式、新八極、活八極)、六大開等等。根據參考比對,各個八極流派雖然名稱不一,拳套編排也有出入,但是基本上的技巧和招式還是雷同多於歧異的。在兵器方面,八極拳有極為有名的大槍術和摔把棍法。

  清代吳鐘曾於天津咸水沽與跤王康大力,擒拿名家李章等名家一起授徒,期間對跤術及擒拿都進一步研究更加充實八極技法,八極古譜有“上打雲掠點提,中打挨傍擠靠,下打吃地埋根。”“八極八極,腳不離地”“慢拉架子,快打拳,集進招”吳鐘有記錄是山東人,後到河北滄州孟村,在滄州孟村及羅田童逐漸形成,歷史上出現不少名家。

  八極拳和劈掛掌原本是一家,都是由吳鐘所傳。但是在滄縣當地也有許多不同的支流。像發源地孟村一帶練八極多而練劈掛少,在羅畽一帶練劈掛多、而八極少。據先師劉公所說,縣城裏練的八極拳較為花俏,鄉下的八極拳比較樸實、精悍。劉公在滄縣的少年時期,當時練八極拳成名的很多,除了李書文而外,還有崔常(長)友、董以文、李硯田、霍殿閣,以及霍殿閣的學生如張連久、高香田、劉子明、霍慶雲、卞廷傑、張魁文、關俊文、王馬、霍連明、劉青田、劉維政、卞廷賓、連祥、劉君立、李大林(公環)。霍殿閣去東北以後,李硯田即擔任霍殿閣學生的指導。
 
八極拳的特色

  八極拳的動作非常精簡、快捷、簡單而且直接。每動都有其目的和用法,絕對不帶花法。但是手法熟悉以後,變化靈便、層出不窮。

  強調發勁。八極拳對於勁道的使用特別強調。勁道訓練的方法多而且完備。一般由沈墬勁開始入手,經過長勁、短勁、十字勁、合勁、纏絲勁諸般勁道訓練以後,還特別強調勁道和招法的配合。

  八極拳的訓練相當的科學。無論招式還是勁道分成幾個階段實施,這些訓練的過程層層相承、環環接扣,不容許習練者偷懶燥進等。

  八極拳訓練都由下盤功夫入手,訓練極其艱苦。沒有堅強的下盤的基礎,則無法進入到其他階段的練習。常見八極拳的愛好者吃不了苦,過不了下盤訓練這一關而退怯。

  八極拳的訓練講究運氣,氣的蓄、發要透過哼、哈等等發聲來配合發勁。所以八極拳打人多傷人臟腑。

  八極拳的動作雖然不多而且簡單,都是技巧非常全面。無論上、中、下三盤,或者內、外門,以至長攻、短打,都有全備的技巧,不偏重某種特殊的打法。

  在漢朝劉安寫的淮南子裏記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這裏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八極拳之名也是要本門弟子將八極拳的勁道練到極遠之境。

拳術特色

  八極拳的特色是善於近身埋戰,其獨有之闖步,能迅速搶近對手,上封纏手、下綑鎖腳,硬逼緊攻,手腳齊到,攻勢如連珠炮發,動作講究「挨、膀、擠、靠」,以「肘、肩、膝、胯」之撞靠動作,配合拿法及跌法,體現其猛起猛落,短促多變之特點。

  練習八極拳先以金剛八式為入門基礎;再以大小八極拳及對八極為技法訓練之台階;最後,以六大開及八大招極其藝。「小八極」要求沉墜、穩重,多擒拿擊打之技法。「大八極」講究步法靈活,多震腳發勁動作,練成四面支撐之勁,並以摔跌靠撞之技法為核心。「對八極」則為二人對練之套路,將大八極之技法編由二人拆解。「六大開」及「八大招」為本門向來秘傳之技,保留了古代拳法之精髓。
回覆文章

回到「武林拳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