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武術學習心得_台中武道舘_吳宇承

回覆文章
michelle
道場長
文章: 3068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31, 2007 12:07 am
來自: 台灣台中

2017武術學習心得_台中武道舘_吳宇承

文章 michelle »

  練了少林拳12年,散手也不知不覺的學了三年,不過特別的是,這一年所學的跟前一年有些不同,尤其是訓練方式變的更深更廣,不僅對打法有了更新的認識,練拳方面也了解到了不少,並可嘗試運用到套路中,在補習班與學校中如有遇到有習武的老師、同學,也會找他們一起練習、實驗或討論,並從中得到許多的資訊。

在散手方面,這一年大量的重覆訓練組手以及套招的訓練,不知為何,之前覺得似乎不切實際的招法,自從不斷地反覆練習之後,開始實用了起來,例如金剛倒捶、羅漢拳、豹拳的招式,之前一直認為,在實戰中若使用對打時的四平大馬,豈不就製造了給敵人踢下襠的機會,金剛倒捶的接手方式以及豹拳的接手演練,更讓當時的自己大惑不解,拳要求一秒出三拳,這麼快的速度要以接手的方式來接,近乎不可能,更何況對方會移位、閃躲、多角度的方式攻擊,這樣無疑只能當個肉靶,完全是自殺的舉動。但經過無數次的練習後才發覺所謂的套招其實就是程式軟件,除了要把它練到精熟外,還要融會貫通,因為它畢竟是組手的演練,但真正對打的部分,還是得靠自己去實踐,在極短的時間內,如點燃火柴稍縱即逝的那一剎那與契機上,以自己的經驗或方式去呈現、實現它。

不久之前,暫時借住家裡的義大利國際志工來道館參觀,正好看到我們練組手,回家時,他突然問了一句:「這個套路真的能在街頭上使用出來嗎?」他這麼一問,正好跟我對於套路拆招的疑惑雷同,這時才發覺所謂的實戰,是以經驗層層積累而成,在未到達那個所謂目牛游刃,一舉多用的境界之前,判定招法不實用的定義是不成立的。

在對打的心境上,也改變了自己原本的想法,之前因為與教練跟鴻彰的實力差距甚大,跟他們打時會因為害怕被他們撃中,而不敢出手攻擊,深怕被他們任何一個人擊中,只有倒的份,但在最近這個想法逐漸慢慢被打破,並不是因為實力差距縮小,而是自己突然有了新的領悟。有一次思考著要如何突破對手的重拳時,腦袋突然蹦出了一個想法:如今,練的是散打,無非就是要訓練實戰,在對打中,身體素質與身高體重沒優勢的我,如不往前衝製造自己的攻擊範圍,那就會像餐桌上的魚肉大餐,所以往前才是唯一的一條路啊!

練拳方面,自從師父在這一年講解完十大結構後,對於練拳的方式有了新的認識。在還未說十大結構之前,是以背口訣的方式教導,因為未了解其真意,即便照著口訣做,也覺得似乎與之前毫無差別,但自從那一兩節課細說十大結構的理論之後,才知道與之前自己所想的完全不同。漸漸去實踐這些理論後,我發覺練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前練拳時,拳是死的,只是按照招架比劃,力量也是零散的,就以四六劈掌、弓步衝拳作為一個例子:力,應該為腳去發力,藉地板反作用力,轉腳、轉膝、再轉腰,接著出拳。同時,握拳的正確性也非常重要,因為這關係到意識支配肢體發力的統整性,要是沒有仔細要求,身體的力量就像軍閥般,割據一方,少了一個統整的力量以及正確的結構,力量就會變得相當有限。

但當時聽十大結構到這個部分時,還是似懂非懂,雖然師兄們也有在旁演示,但對當時的我而言,仍然還是抽象,在家中一直尋求這個解答。後來有一次,無意間看到一部空手道的影片,影片中約二三十人在訓練空手道的型並且重複一直做同樣的動作「側踢、手刀、弓步衝拳」,看到他們弓步衝拳轉腰的那一瞬間才發現,這不就是符合十大結構所說的嗎?找到可以模仿的東西之後,接下來就是如何練的問題了。

當時講述十大結構時有說,基本拳為易學難練的套路,原因不在它技法複雜,而是它把十大結構要要求的動作整個概括了,當時練基本拳時,我最無法做到的部分就是轉腳轉腰發力,也正好就是四六劈掌、弓步衝拳的部分,所以自己計畫就以每個禮拜二、五補習完回家前的運動時間,挪來練習,但練的並非是整個基本拳的套路,而是一直重複做四六劈掌、弓步衝拳這一個動作,學習用扭轉的方式發力,左右各五百拳,前面兩三個禮拜會覺得似乎又回到了原點,感覺毫無進步,但後來慢慢的,身體會因一直重複演練而開始調整,力量漸漸地一次比一次大,身體也開始學會轉腰,一個暑假期間就感覺跟以往練拳的力道大為不同。

而在發現方面,事情其實還蠻巧的,有一次父親在臉書上,看到武少林的散手對打影片,看完之後,便把我叫來討論對打時的問題,討論出的結果是:不會閃身、走位、以及拳法攻擊兩手不連貫。

我是個左撇子,因為會害怕對打時右手放在前面破綻會太多,所以我都把左手放在前,但後來發覺其實這樣會養成一直依賴左手的習慣,讓右手偏廢,即便刻意使用右手,也會發現到右拳根本打不到人。

原因不在其他,是因為右手本身不是慣用手,在生活之中也很少使用它,一遇到緊急狀況要應付,它根本反應不過來。所以我聽了我父親的建議,學習拳擊的方式,把右手改成在前面,這樣其實有三大好處,一是能真正面對右手的問題,二是讓組手在對打中使用也比較容易,三是自己的慣用手擊出的爆發力更大,手能伸的範圍更長。

接下來是移位的問題,這個問題父親帶我去找他的教練來處理,教練看完我打靶的出拳方式發覺到,我在打拳時腳跟手是不一致的,下半身跟不上上半身的反應,這有點像練拳時所說〝統一意識〞的概念,很多人以為拳擊只練手部的搏擊,但這個想法是錯的。其實拳擊相當注重訓練腳法及步伐,雖然拳擊不使用腳來攻擊,但是腳的訓練,是為了整個出拳時的爆發力。

個人覺得這個應該是只屬於拳擊的特別打法,因為之前看ufc也沒有看過這樣子打法,再來是閃身的問題,雖然實力高低取決於個人因素,並非於外在的條件,但人高馬大的確還是很好的優勢,既然身體因素無法贏過對方,那就必須以巧躲的方式來避開,其實拳擊的鉤拳閃躲很像對拆中的過門,只是換不同的風格去呈現一種進身的方式,閃躲雖說是最有效的防禦招式,但使用這個方式也是有風險的,那就是現在的拳擊沒有摔、踢、攻擊下襠的動作,這樣閃躲同時會製造給敵人進身的機會,這就是為何17世紀的拳擊沒有現在閃躲的方式,甚至鉤拳的方式也不同,因為當時這些「招式」都是被允許的,甚至抓頭髮也可以,沒有時間限制,直到對方失去能力戰鬥為止,相當殘忍,但卻又是真正戰鬥的本質。

之後應該要好好研究如何把現在的拳擊閃躲方式繼續使用在自己對打的方式上面,又不會被別人進身摔人,以及如何把自己所學的對拆招式融入其中,使招式更加實戰化。
回覆文章

回到「少林拳學習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