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騰挪與閃戰兼談身法_潘詠周

各太極拳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回覆文章
james1972
總教練
文章: 1130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0, 2007 11:15 am
來自: 台灣台中

談騰挪與閃戰兼談身法_潘詠周

文章 james1972 »

潘詠周大師釋文6----談騰挪與閃戰兼談身法

李亦畬手寫武氏太極拳譜內有身法八項︰涵胸、拔背、裹胯、護肫、提頂、吊襠、騰挪、閃戰。永年李氏廉讓堂本太極拳譜內列身法,亦為八項,但無騰挪與閃戰兩項,而代以鬆肩與沉肘,實有私心存焉。何以言之,蓋身法兩字,顧名思義,應為有關身體軀幹之法則,因之起初李亦手寫本之身法八項,均為軀幹言,且為相配的四對。涵胸與拔背相配,涵胸是胸腔微向內含之謂,拔背是脊骨微有鼓起之謂,涵胸與拔背是胸背相系。裹胯與護肫相配,裹胯是口放寬撐圓之謂,護肫是肋骨節節鬆沉前合之謂,裹胯與護肫是使身軀周圍充實。提頂與吊襠相配,提頂是頭頂百會穴輕輕上提之謂,吊襠是部會陰穴輕輕上吊之謂,提頂與吊襠是上下相應。騰挪與閃戰相配,騰挪是虛實靈換圓活之謂,閃戰是猝發抖勁以小力勝大力之謂,騰挪與閃戰是身法的心法,也就是身法的總法。練拳能夠把身法八項一一做到,則平時演式,功力自可日益長進,應敵也就可以無敵不克。

李亦畬手寫本,珍藏不輕易示人。及至李亦孫輩時,將家藏各本整編公開,關於身法八項,去騰挪與閃戰,而代之以鬆肩與沉肘。鬆肩是兩肩鬆沉之謂,沉肘是兩肘下墜之謂,鬆肩沉肘是上肢部份之法則,應為手法。李氏孫輩將拳譜整編公開,而將心法之騰挪與閃戰刪去,不無有私心之嫌。徐震太極拳譜裡,關於武禹襄著述部份,對於此身法一章,未按李亦畬手寫本恢復原來之八項(即有騰挪、閃戰之八項)恐未經深入研究,而亦未照廉讓堂本為鬆肩沉肘之八項,雖有所見,但將身法增為十項,以鬆肩沉肘與騰挪閃戰一併列入,總覺不類耳。(徐著「太極拳發微」
練體篇身法十事將護肫改為歛脅,裹(月當)改為裹胯,吊襠改為攝尻,而以提頂與拔背,歛脅,裹胯與攝尻並稱,頗有發明。)

騰挪與閃戰是身法的總法,也是技擊攻守的心法,太極拳的所以能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以手慢勝手快;所謂四兩撥千斤與耄耋之禦眾,都是運用騰挪與閃戰的功效。要想做到騰挪與閃戰,先要做好涵胸與拔背,裹胯與護肫,提頂與吊襠三對身法,否則就不能發揮效能。倘使不能做好涵胸與拔背,那就對於敵來之勁不能運化,而自己的勁不能蓄足。倘使不能做好裹胯與護肫,那就口輕浮,胸背橫氣填塞,腰勁因之亦下不去,就不能氣歸丹田,呈上重下輕之象。倘使不能做好提頂與吊襠,那就不但不能做好丹田之氣可集可發,也破壞了太極拳最要原則立身中正。所以上面的三對身法,有一對做得不相稱,也就不能發揮騰挪與閃戰的效能。因之這身法八項成為四對,要相互地運用,才能發揮莫大的功能。

身法要在平時練拳時注意,到了應敵時才能應用,身法前面的六項,方法比較明顯,容易把握;至於後面的騰挪與閃戰兩項,比較抽象,要在練拳時去領悟意會,要多琢磨。譬如說練拳時氣勢要騰挪,要有鼓蕩之意,這是何等的令人難於捉摸的事。虛實要分清,是容易懂的,但是要虛足與胸部有相吸相系之意,才不致偏浮,實足並不站煞,精神要貫注於實腿之股,來支持全身的重量,並且要有上提之意,這樣就有虛中有實和實中有虛之意。上面兩手要與腹部相吸相系之勢,兩手要由鎖骨來管制,要有騰挪之勢,才能有圓活之趣。這樣在步法和手法上都有氣勢騰挪之意,就可以實此以虛彼,虛此以實彼,精神團聚而不散漫,一氣貫串而無斷續。這樣才能虛實靈換圓活,而最要者在於所謂動靜之機的將動未動時,而已有動意,那在身法氣勢上就能有活潑潑地的騰挪。能夠體會了騰挪,那就能懂得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的妙用,功夫愈練愈細巧,臨敵就能避實就虛,敗敵於不知不覺中,即所謂︰「騰挪乘虛任意入。」

閃戰是在騰挪虛實靈換圓活之下,避實就虛,不與來力頂撞,似挨非挨,突然間把力點、角度、方向轉換,迅速地發出一種富於彈性的抖動,動度極小,這時手眼身步相順相隨,一氣呵成,勁向前發,迅若雷電,一往無敵,是以小力勝大力,使對方有力而無所施其技,是驚戰之法,就是陳溝陳王廷拳法總歌所說的︰「閃驚巧取有誰知」,也是陳鑫所說的︰「虛籠詐誘,只為一轉。」這樣能使敵力落空,而我以小力勝之,所謂︰「閃戰空費拔山力。」

騰挪閃戰是我國武術上乘功夫高深的技巧,為武術之魂魄。姜容樵著「形意母拳」,在形意拳之魂魄章內言︰「魂魄者,拳術中攻守之用法,天然之能力,演式之秘訣也。攻守用法,天然能力,皆進取防守,閃展(戰)騰挪,剛柔虛實,隨機變化之謂也。」讀此亦可知騰挪閃戰之於武術之重要矣。

(六十六年五月四日)
武術
探索生命的力量與深度。
回覆文章

回到「太極拳經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