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五捶

各太極拳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回覆文章
james1972
總教練
文章: 1130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0, 2007 11:15 am
來自: 台灣台中

太極五捶

文章 james1972 »

太極「五捶」:

一、搬攔捶:
搬攔捶名列「太極五捶」之首,可見是一招極為兇狠的招勢。從拳勢的名稱可看出,該勢的技擊特點是一搬二攔三捶,三招連環著法加進步。三著連環,環環緊扣,一氣呵成,瞬間出擊,防不勝防。「進步」是連續的,以適應搬攔捶掄臂搬化、護中攔截和遠拳捶擊,以及一打就是三下的技擊三步曲的步法連續逼插進套的需要。拳諺說:「拳打攏,棍打開。」散手對打,兩人原本相距不遠,加上「遠拳、近肘、貼身靠」的尺度規律,如用拳進步太深,反而難於發揮「捶」擊的力量,甚至發生兩人相撞的現象。這就是搬攔捶勢的進步安排一步半的原因。其連續進步,要在松腰落胯、提襠沉勁的前提下,由腰胯的虛實變化轉換,來帶動手足上下相隨地協調運動,做到邁步如貓行。整個的動作過程保持立身中正安舒和處處圓滿。

搬攔捶之「搬」,腰臂連運,化中有打,搬開之謂。有拳面向下之「俯腕搬」,簡稱「俯搬」;有拳面向上之「仰腕搬」,簡稱「仰搬」,因仰搬是以拳背搬之,所以亦有稱「拳背搬」;俯仰之間,反腕而成,因而又稱「翻腕搬」。「搬」的作用,是以我之腕臂順勢搬動引化對方進攻我之來拳,引出對方的反作用力,為「攔」做準備,所以「搬」時,不可只動手不動腰,不用腰來帶動搬,是「搬」化不掉來拳的。「搬」的動作過程必須完整,動作高度也要恰到好處,也不宜太遠,做到肘不離肋。正確的搬動高度應與肩同高。

搬攔捶之「攔」,臂隨腰出,追、封、截、打,攔截之謂。

「搬攔」均是短打拳法中近距離的攻防兼備動作。能「搬」則「搬」之,將對方搬出。不能「搬」,則在引出對方反作用力的同時,趁機以「攔手」,攔截格開對方具有向外抵抗性的手臂,迫使其「正門」大開,暴露胸脅,為我乘虛捶擊,攻其中路,重創對手創造條件。

搬攔捶之「捶」,進步跟上,順勢擊拳,捶擊之謂。其出拳、收掌、弓腿要一氣呵成。動作失調,拳勢也就散亂。出拳捶擊亦不宜直臂遠伸,出拳太過,易失重心,勁力也會僵澀中斷;出拳亦不宜過高,過高易落空,宜在心窩胸肋間。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太極五捶吾為先,四肢隨腰勁連綿;進步搬攔捶胸脅,搬攔得法顯神奇。」李亦畬傳抄的《各勢白話歌》說:「搬攔捶兒打胸前」,「俠本」(吳孟俠)楊式太極拳九訣中《全體大用訣》說:「進步搬攔肋下使」,可見「搬攔」雖是短打拳法中攻防兼備的動作,但在三著中還是處於從屬地位,是為最後的「捶」擊、重創敵人服務的。而「捶」,必須在「搬攔得法」、引出對方頂抗性的反作用力、正門洞開,胸脅暴露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捶」之犀利的前沖直擊作用。搬攔捶一式,搬攔為輔,捶為主,而妙在搬攔。三著貫串,方顯神奇。

搬攔捶一式在太極拳的套路中都是拗步沖捶的,而太極散手對打的套路中,搬攔捶的順步沖捶卻屢見不鮮。其定式與扇通背之定式完全一致,只是以拳代掌罷了。因「扇通背」又名「三通背」或「山通背」。「山通」與「通山」是一致的,所以「搬攔捶」應該與「通山捶」對應。而太極散手無論順、拗搬攔捶之上體與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的當頭炮勢之上體完全一致。當頭炮勢口訣為「當頭炮勢沖人怕,進步虎直攛兩拳。」所以搬攔捶與當頭炮勢的沖捶,即是直拳。直拳作為最基本的進攻拳法,始終是我國散手技術,也是太極技藝的最有效的技法。只是由於太極拳崇尚「曲中求直」,故搬攔捶雖為直拳而宜稍曲,勁以曲蓄,直以發放,以示與他派直拳之區別。遺憾的是「直拳」一直被視為西方「拳擊」的專利,是一種泊來品,而被我國武術界所排斥,尤其因其「直」而被太極拳界一些不甚了了的太極拳家所鄙視。

二、肘底看捶: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劃圈抹輕轉化敵攻,掤托纏黏斷其根;拳藏肘底伺機勢,乘隙一捶定乾坤。」說明肘底看肘勢的成形是兩手劃圈抹轉,左手抑掌經右臂里側穿出向前探撲,輕盈如一葉,而右掌沿左前臂尺骨下蓋,隨蓋隨握拳,拳眼向上,拳心向里,貼置於左肘下,猶如一桃藏於葉底,故又名「葉底藏桃」,所以肘底(看)捶應該對「葉下捶」。

《各勢白話歌》說:「肘底看捶打腰間」,《全體大用訣》說:「肘底看捶護中手」,《太極拳體用全訣》說:肘底看捶纏繞黏,乘隙一拳莫失機,充分說明了「肘底看捶」式的體用。寓用拳看守於肘底,以靜待動,伺機乘隙,蓄而後發之義。以拳橫撇敵之胸脅、腰等中部為主,兼或乘隙捶擊腹、襠等下部,或直衝頭面上部,乃太極「五捶」之一,因其兇險而要謹思慎用。

「肘底看捶」式之「看」,不是五官眼睛的視看,而是技擊術防守之一法,就是看守對方的動靜、蓄勢待發的意思,是指手法、腿法而言。俗說「看手」「看腿」或「看劍」,就是準備以手、腿或劍擊人。有拳家曲解為「眼看肘底之拳」,就是大謬不然矣。楊式也有簡稱「肘底捶」的,吳式、孫式名「肘底看捶」,陳式、武式名「肘底捶」。其實「看」字既不能簡,也不能少的。「看」之一字,寓以靜待動之勢,寄伺機乘隙,蓄勢待發之態,氣勢呼之欲出,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看」字一簡略,氣象頓挫,形勢全無,索然無味。「看」字是萬萬少不得的。

三、撇身捶:

「撇身捶」,轉身橫拳撇擊對方身體,故名。楊式、吳式太極拳有「轉身撇身捶」或「翻身撇身捶」,孫式、武式太極拳無此式,陳式太極拳一路有「披身捶」,二路有「庇身捶」和「撇身捶」,而內容、功能與楊式、吳式已大為不同。因「撇身捶」是應敵身後襲擊的攻防法,轉身反背,右手握拳,橫臂頂肘,掄臂撇捶,疊勁暗采;左掌豎落切格,迎面探撲,兩手隨腰裡外翻轉,纏繞連環撇擊,所以又名「背反捶」。故「撇身捶」應該對應「背反捶」。又「撇身捶」,因其兩臂隨身法運作似翻筋斗,故亦稱之為「筋斗捶」。

「撇身捶」是以「捶」命名的「五捶」之一。《太極拳體用全訣》說:「撇身捶掌連環劈,掌撲頭面捶撇脅;弓步如箭勁透脊,側身擊敵如霹靂。」說明撇身捶是太極拳的主要發勁動作,其特點是右拳左掌反側陰陽,連環撇捶撲擊,下盤配以進攻性的弓箭步,勁起腳根,襠中上翻,經脊透背,貫通於拳掌、向前直擊,勁長而意遠。「前去之中,必有後撐」,腰脊命門須有後撐之意,以期獲得穩定重心,支撐八面而穩固厚重的效果。

《全體大用訣》說:「撇身捶打閃化式,橫身前進著法成。」說明撇身捶應敵身後,是化中有攻,攻中有化的著法。其體用視兩手臂猶如二節棍,腕肘間前臂與肘肩間後臂各為一節,以肘為軸,掄臂撇拳,疊勁暗採為化,而化中有攻;以掌迎面撲擊為攻,而攻中有豎落切格之化;側身閃化,橫身前進,撇撲相連,拳掌連環,變化多端,使敵眼花失措矣。且使用起來,頂肘、撇捶、撲掌,十分靈便而犀利。上可撇撲敵之頭面,中可頂肘、橫撇敵之胸肋,下可撇擊敵之腹襠,敵之上中下盡在其掃描掌控之中而難以逃遁。

據曾昭然博士著述,楊澄甫先師早年教人,撇身捶一式,皆以左掌置左額上,晚年在穗教人左掌則置胸前。他嘗詢其故,承答此式著重在右肘,左掌目的在采敵手而已,故其位置高低皆可,惟提高可顯威勢,放低則切實用耳。陳微明及曾昭然等皆循其舊,以左掌置左額角上(見曾著《太極拳全書》,友聯出版有限公司1960年3月初版)。

四、栽捶:

栽捶,顧名思義是用拳從上向下栽擊,其狀如將秧苗等植物栽入土中。此式由於步法與上勢相連而進步,所以楊式、吳式太極拳均作「進步栽捶」,如依單勢而論,實為「上步」,故楊澄甫弟子曾昭然等命名此式為「上步栽捶」,亦通。武、孫式均作「踐步打捶」,陳式作「擊地捶」。原義為我將敵蹬倒,即連步趕上,一足踩胸,一拳擊腹,故須擊拳擊及地。現為摟後捶擊敵腰間或腳脛,則不必擊及地,但仍須折腰挫身前俯,故又名「卷挫捶」。所以栽捶對應的應該是「卷挫捶」。

太極拳注重立身中正,上體折腰挫身前俯的動作是不多的,栽捶是其中之一,這就提出了「立身中正,中正不偏」和「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的命題。綜觀太極拳的整體全局,從體用的角度來看是必須立身中正,中正不偏的,但個別勢式,因進擊敵下路的客觀需要,有時彎腰幅度不大,只要保持百合、中極、會陰一氣貫通,堅守中土,內勁中正不偏的原則,「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也還是允許的。僅以太極拳冠以「捶」名的五捶為例,搬攔捶以打中路為主;肘底看捶、撇身捶以擊上路為主,當然可以輻及中路;栽捶、指襠捶主攻下路。打上、中路的拳勢,保持立身中正安舒,當然不成問題;打下路的拳勢,如一點不允許彎腰,勉強維持正直的上體,則變得過於矜持,生硬僵直了。所以,我們要「通權達變」,既要堅持「立身中正,中正不偏」的原則,又要有「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的靈活。這就是矛盾的辯證統一。

《太極拳體用全訣》說:「進步栽捶破前踢,摟敵仆地腰脛擊;上下相隨勁完整,腰沉胯松始得力。」完全秉承了《體用全書》對「進步栽捶」一式的用法總結。《全體大用訣》說:「進步栽捶迎面沖」,則此勢的用法又與高探馬勢有點相似了。不同的是,敵以手腳擊我,我摟後,不是以掌而是以拳直襲其頭面。此說一則與栽捶的形象不符,二則拳捶的「栽」法難以體現,因其已演變為「進步沖捶」了。然而脛骨的正面,又有別稱「迎面骨」的,則此訣又極符合栽捶式的體用,想此訣的原意可能就是如此吧。

據曾昭然說:「(栽捶)向地之捶,澄甫師早年教人,系用覆拳(即拳背向前虎口向南),惟晚年教人,則系直拳。」曾詢其故,澄甫師答曰:「兩者用意全同,惟下擊用覆拳較為有力,而用直拳(即虎口向前)則次式(翻身撇身捶)用肘時轉來較有力耳。」充分說明無論是編拳或改拳,先輩都是綜觀全局,是以用為主、體用合一為準則的,並主要考慮出拳是否有力。這和當前某此拳家唯「美」、唯「花哨」的主導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

五、指襠捶:

指襠捶是太極拳以捶為名「五捶」中的最後一捶,屬下路出擊之捶。顧名思義,是以拳直指(擊)敵襠部。楊、吳、孫式是連續進步以拳直擊敵襠,故名「進步指襠捶」;武式為「上步指襠捶」,意義相近;陳式為「指襠捶」。因指襠捶的動作過程主要是左手的摟分及右手在左手分勢後的向前指襠捶擊,故又名「摟膝指襠捶」或「勢分捶」。楊式88式(國家改編套路)就是按這樣的原則將指襠捶命名為「摟膝指襠捶」的。所以「指襠捶」應該對應「勢分捶」。

指襠捶右拳的打出,有向前、向下或向前略向下打出說,有向前打出說。而有先賢則認為:「此指襠捶是意在擊襠部外腎(即睾丸),但外腎位於襠內下垂者,皆以右拳由下後向前上崩打方順勁易中,如由後上往前下指打,則不相照也。」故其持向前上崩打說,並且否定了向前、向下(包括略向下)打出說。從靜態分析,這個說法應該是正確的。但由於進步前擊,左腿弓,右腿蹬,身法自然落胯下沉,右拳向前打出,實際就能達到「向前上崩打,順勁易中」這一目的,所以三說之中,惟有向前打出說是正確的,不必刻意由下後向前上崩打了,否則反顯彆扭,勁既不易順,亦不易擊中。

或說《各勢白話歌》不是有「指襠捶兒向下打」句嗎?怎麼能說向前、向下打出說不對呢?此歌向下打是指指襠捶的用法是打擊敵下路。《太極拳體用全訣》說的「進步指襠捶下路,摟腿寸靠把指襠」,前句就是向下打的最好注釋,而後句則說明此著法在太極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

定等十三勢中應佔一個靠字。即指如我用指襠捶法,手臂被對方捋住並向下捋帶時,順勢進步用肩頭直奔對方胸部靠擊,同時實施摟腿及指襠捶。《全體大用訣》亦說:「指襠捶下靠為鋒」,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如前所述,在保持中定,內勁中正不偏的原則下,個別動作,如前式之栽捶,現式之指襠捶,因進擊敵下路的客觀需要,只要保持百會、中極和會陰一氣貫串,上體前俯幅度不大,「中正之偏」還是允許的。
武術
探索生命的力量與深度。
回覆文章

回到「太極拳經典文章」